华为、小米涉足PC:PC产业真的没前景吗?

2016-08-13 来源: 中国网(北京)

  继不久前华为发布Matebook之后,近日小米也发布了自己的小米Air笔记本,至此,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排名前5的中国手机厂商中(联想本身就是PC厂商),已经有两家宣布跨界到了PC产业。在此,业内不禁疑惑,在PC产业不断被业内唱衰且实际也处在下滑的今天,为何还有厂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PC阵营中来?

 

       尽管PC市场处在整体下滑之中,但IDC最新的报告却认为,库存水平的改进,将让PC市场在今年下半年拥有更好的基础。此外,微软Windows 10操作系统免费升级的到期,可能会刺激消费者购买更多的新设备。而另外一家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则称,对全球PC市场而言,当前惟一的好消息是经历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之后,北美PC市场的出货量终于实现了增长。更令业内欣喜的是,IDC预计未来二合一笔记本将是PC新的增长动力。

 

       除上述之外,目前PC市场还有相当的存量市场,即仍有相当的用户在使用周期5年以上的旧PC,这意味和市场对于PC依然存在着需求,毕竟用户仍然需要借助它来完成办公、学习、游戏、设计及其它任务。在人们对于PC的需求正变得越发苛刻时,如何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PC在智能化、人性化、轻薄化等方面要求,恰恰是PC产品未来创新的挑战,更是机遇。

 

       正如最大PC电脑制造商惠普CEO迪昂•韦斯勒(Dion Weisler)在今年年初惠普财报发布上所言:我觉得整个PC电脑行业就像是一个鱼市。如果鱼新鲜,你会感觉很好;如果鱼不新鲜,你就不会买。现在的情况是,鱼市里出现了很多不新鲜的鱼,而且价格很贵。谁的鱼新鲜谁就卖得好。正是基于对PC行业整体前景及自身实力的看好,华为、小米等从未涉足PC领域的“异类”厂商,才选择与英特尔涉足PC产业。

 

       提及创新,作为PC芯片产业老大的英特尔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例如目前不仅大尺寸笔记本也可以做到很轻薄,轻薄本同样可以拥有超长的续航能力、强大的性能,解决了之前轻薄、性能和续航不可兼顾的原有PC的矛盾;由英特尔提出的21设备的诞生,以及英特尔芯片升级带来的语音和指纹识别、快速充电技术等更多智能手机技术和功能的引入,这些均是PC产业不断创新的实证。而这些实证无疑告诉业内,现在的PC实际上已经颠覆了传统PC的在市场和用户中的形象,所谓此PC已非彼PC

 

       具体到产品,针对市场和用户对于商用环境笔记本安全、可靠、高效、便携等更高的需求,英特尔在处理器性能、功能上不断升级,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此次发布的小米笔记本采用的第六代英特尔® 酷睿™处理器就具备商用特质所需的超长续航,半秒唤醒,人脸登录,无线投影技术等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功能在之前的PC上实现是无法想象的。

 

       除了商用领域外,据gamesindustry.biz统计,2015PC平台游戏销量额主宰了全球数字游戏市场,2015 年全平台数字游戏销售额达到了610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了8%。而PC平台的游戏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20亿美元,这超过了手游(250亿美元)以及主机游戏(40亿美元)销售总额。可见,尽管移动设备增长迅猛,但并未影响PC作为主流游戏平台的地位。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入,游戏 PC 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并且更加主流。鉴于目前PC中只有1%左右可以很好地支持虚拟现实游戏,所以,在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符合上述配置要求的 PC 产品出现,PC 厂商没有理由不迎合虚拟现实进入游戏领域这一趋势。为了体验虚拟现实游戏,将会有不少玩家选择更新游戏配置或者更换新的 PCPC 产品的销量也将因此上升。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上述体验需要芯片的不断推陈出新(例如计算和图形性能的提升),例如英特尔最新的第六代英特尔® 酷睿™处理器据称可以提升2.5倍的计算性能,以及30倍的图形性能,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用户才得以实现在游戏中的最佳体验。例如4K高清画面、更高的屏幕刷新率和更高级的游戏交互等,进而让PC产业在游戏市场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

 

       最后,诸如华为、小米这类厂商的进入,无论在传统PC的外观设计、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均会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更高的PC“颜值”、更贴近用户需求痛点的技术(例如快充)、更喜闻乐见的推广方式等,与此同时,英特尔携手类似于华为、小米这样的企业也能帮助企业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比如,PC可以自动同步手机端照片到云服务器,自动更新手机系统等,甚至还能渗透到智能家居等,由此不难看出,PC仍然是连接整个生态系统的个人计算中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华为、小米类厂商加入PC产业竞争本身就说明PC产业仍具有相当的增长空间,关键在于如何更准确地把握PC市场和用户在新的产业形势下不断变化的新的需求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有的放矢的创新。